四川在线记者 张明海
近日,2022悉尼设计奖(Sydney Design Awards)获奖名单公布,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作品“成都市新都正因社区更新城市设计”获得城市设计类唯一国际金奖。
正因社区“一环两轴”的空间结构设计方案。中建西南院供图
“消息传来,还是很振奋。悉尼设计奖是由全球180个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选出的,旨在表彰具有无限创意的设计作品,表彰那些具备创造力与勇气的设计师,分量很重。”中建西南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邹莺介绍说,该奖分为建筑、室内、景观和城市设计4个类别,“今年的城市设计只有一个国际金奖,有幸被我们拿到了。”
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设计,其创意、创造力体现在哪里?跟常见的建筑设计相比,给一个社区做城市设计又有什么不一样?日前,记者走进正因社区进行实地探访。
过去与未来:一个校园“城中村”的期待
从成都市中心出发,沿着地铁3号线向北,从石油大学站出来,步行拐入旁边的一条街道,就是当地出名的大学路。
很多大学周边,都会有一条“大学路”。而在这里,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大学路——路的两侧,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:围墙里,是数万名师生聚集的西南石油大学校园;围墙外,89栋建筑里居住着正因社区拆迁安置的居民。目前,该社区常住人口7000多人,每天流动人口近2万人。
“正因社区的形成,是因西南石油大学的建设而来。”正因社区70多岁的居民刘昌祥告诉记者,因为西南石油大学建设,原正因村8个村民小组的居民在征地拆迁后,于2000年搬至如今西南石油大学校区旁集中安家,形成了目前的统规自建房安置小区。
因为是自建房,前期缺少规划,管理也一时跟不上,正因社区一度成为“问题社区”,是远近闻名的“城中村”。“社区跟学校比较近,师生经常来这里逛街就餐,但社区环境很差,很多小吃店卫生不好。治安也比较差。”西南石油大学一名老师如是说。
对当时的情况,正因社区党委书记魏永翠用“十乱”来概括:污水乱倒、油污乱排、电线乱牵、摊位乱摆、违章乱建、车辆乱停、垃圾乱丢、物料乱堆、灯箱乱设、治安较乱。
魏永翠介绍,2017年底,正因社区曾启动一次城市更新改造:对社区内的道路、水、电、气等基础设施“补欠账”,对生活环境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,“光是拆除违建,就拆了1.45万平方米。”
第一轮整治下来,“城中村”常见的问题得到初步治理,正因社区开始有了可喜变化。
然而,正因社区的期待,却不止步于此。
新的机遇很快到来:2019年初,按照成都公布的《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(2018-2022年)》,成都市启动建设首批45个国际化社区。正因社区,正是其中之一。
提升改造后的正因社区实景图。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
城市设计师们开始登场。“受新都区的委托,我们团队正式接手了正因社区建设国际社区的更新设计项目,开始对其打造提升和未来发展进行城市设计。”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、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首席总建筑师刘刚回忆。
设计之前的调研,是必不可少的。“城市更新设计,对设计师挑战比较大,需要设计师比较敏锐地抓住片区的痛点,抓住社区内不同人群的需求。这需要对社区物理空间、人群结构、产业功能等做出细致的调查,并在评估的基础上来进行提升式的设计。”中建西南院设计师王楠告诉记者。
同时,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,不能陷入“就事论事”的设计格局。“正因社区占地0.5平方公里,实际上,我们的研究范围约3.8平方公里,把社区周边的西南石油大学、成都医学院以及附近学校的产业园区也纳入考量设计。”邹莺介绍说,在与社区干部群众座谈的基础上,团队还充分征求了社区经营商户、学校师生、留学生的意见,“以求形成能够体现各方诉求的方案。”
“一环两轴”的空间结构设计方案逐渐形成:一环——即“正因活力环”,串联西南石油大学、成都医学院、社区,以公共空间与社区活力激发校地共建共享共治的慢行环廊。两轴——“正因潮玩轴”,串联石油大学、正因社区,联动社区与高校,共同塑造潮玩范儿的国际化消费场景与社区生活新场景;“青年双创轴”,串联医学院、TOD与创新创业园区,以形成新兴产业形态和“国际化生活场景”。
正因社区“一环两轴”的空间结构设计方案。中建西南院供图
开放与缝合:激发社区活力是最为关键一步
采访中,打开与缝合,是邹莺经常提到的关键词。
关于打开的故事,最明显的,是关于大学路上近一公里长的大学校园围墙。“以前,这道围墙就是一道红砖墙,起简单的隔断遮挡作用,有些地方还年久失修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”魏永翠说。
“围墙的存在,造成了校园与社区之间的阻隔。”邹莺解释说,在前期调研中,中建西南院设计团队发现,实际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,一直以来都非常密切:社区有290余家餐馆、16家网吧、115家民宿、6家宾馆酒店、4家清吧、8000多间出租房等业态,一直都在为学校师生、来此探访的家长和其他来往人群提供公共服务。
提升改造后的正因社区实景图。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
最开始,团队有一种设想:通过打破围墙实现校园的开放,将学校和社区一体化,力图把学校的运动场所、图书馆等资源与社区共享。
后来,基于学校校园管理的需要,打开围墙并不现实。于是,团队将物理空间上的“打开”,转化成心理距离上的“打开”,拆掉人们心中的“围墙”。
“我们用‘开放式绿植围墙+街道互动艺术’来替代原有的红砖墙,同时在围墙外的人行区域嵌入花园式交往场所,设置以人、社区、城市为主题的创意剧场装置艺术等,在讲述城市故事的同时,也增加人与社区的互动感、参与感。”邹莺说。
这样一来,围墙,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红砖墙,而变成了各种涂鸦创意元素汇聚的一道文化墙。围墙外的人行区域,也变成了社区居民、社区商家和大学师生的共享文化交流空间。
提升改造后的正因社区实景图。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
在邹莺看来,打破和开放不是目的,而是人们关系的一种重构,“在缝合社区、学校空间分隔的同时,进行一种新的和谐关系的建构。”
而这种构建与缝合,最关键的是新场景的营造。在设计上讲,就是将部分未利用空间转变为可共享空间,同时,通过轻量化建设和公共空间改造,重新激活社区活力。
“对于设计师来说,在进行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时候,首先要想到的是将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。”邹莺强调说,与一般的建筑设计和街道风貌打造设计不同,“社区设计的核心是人,要面对更多不同利益和诉求的人群,这样需要营造更多的交流场景,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,塑造城市生活新界面。”
一系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,开始打造和提升,既包含以前欠缺的停车场的修建,也有不断涌现的街边花池、有艺术感的街头装置、口袋花园、社区广场、创客空间等。
激发社区活力是最关键一步。“所有这些对原有设施的优化提升,我们给了一个调性,就是体现活力、激发活力。”邹莺介绍,在与社区沟通的基础上,大家达成一个共识,以大学生青春色彩来作为社区的底色,因此社区打造的主题为——“嗨!正因”青年潮玩社区。
“现在,我们的社区广场,都开始叫潮玩广场了。这里不仅仅是社区居民来活动,学校里的大学生也会来这里进行滑板等活动。”社区居民喻文富告诉记者。
目前,随着一系列社区生活新场景的打造,“正因潮玩轴”已初步显现,因其多种潮玩时尚元素的聚集,正因社区已经成为受年轻人钟爱的、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标。
相融与提升:城市更新永远是“进行时”
初步效果已经显现。但很明显,与设计方案的最终呈现还有距离。
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城市更新永远是‘进行时’。跟一栋建筑或一条街道的改造不一样,社区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、立竿见影,我们也相信,日积跬步的更新才能更长远。”邹莺介绍说,以其团队一直关注的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为例,“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参与这个片区的研究与设计,到现在已经十年了,对于设计师来说,社区的城市更新是一个陪伴式的过程。”
邹莺介绍,在“成都市新都正因社区更新城市设计”项目中,不仅仅停留在社区层面,更关键的,还在于促进社区、校区、园区(大学创新园区)形成“三区共融”。
一方面,是更深层次的相融。
5.3公里“公共空间+公共服务+文化活动”慢行体系,“1.9公里校区段”沿线共享24处文教体育设施、开放30万平方米校园绿地……在公共空间上,“一环两轴”中“正因活力环”的设想,还在积极构建中。
暂时未能实现的,还有设计方案中的“点睛之笔”——对社区建筑第五立面的改造。“实际上,这一设计,是整个方案中最为大胆、极其富有想象力的,就是利用社区建筑形成的排屋式住宅,通过天桥串联屋顶,使得屋顶这一第五立面被开发出来,形成屋顶咖啡、屋顶球场等供社区居民和年轻大学生使用的共享空间。”王楠说。
对正因社区建筑第五立面的改造方案(效果图),大胆、极富想象力——设计方案通过天桥串联屋顶,意在让屋顶这一第五立面被开发出来。中建西南院供图
同时,更重要的,还在于深度的提升。
“其实,从前期调查我们就很容易看出,学校与社区实际上是共生的关系,学校师生需要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,而社区居民和商家为学校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,也有了收入来源。”王楠表示,但之前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产业相对比较低端,“更高层面的需求需要被满足,这就需要形成新的更多的产业形态。”
设计方案“一环两轴”中的“青年双创轴”,直接指向了这种提升的需求。
“这些既包括共享厨房、开放体验料理区、屋顶天空花园、潮流网红餐饮等消费形态,还包括规划中的最潮电竞部落等新的产业形态。以电竞部落为例,规划期待能够形成成都最具特色、可承办小型赛事与沙龙的成都电竞文化集群。”邹莺说。
提升,已经在进行。在大学路上,利用社区空地建成的国际青年聚落·蓉客e家创客空间,如今已成为附近包括西南石油大学、成都医学院、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交流活跃的场所。
“我们正在朝着设计方案的方向在努力。我们期待,后期招商顺利的话,项目将会进一步地推进下去,社区的创新氛围和业态也将会继续得到极大的提升。”魏永翠说。